废掉一个人的方法:长期不社交

我们似乎处在一个低社交的时代。

不知道跟新认识的人说什么,或者压根不知道如何社交。觉得和旧友维持关系都非常麻烦。

我们到底需要社交吗?先别急着要答案。

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则研究,说是心理学上有一个假说,叫做“社会大脑”,这个假说认为,人类的大脑会不断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,并调整自身,为了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化。

所以,在大多数需求模型中,积极的社交反馈,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,跟食物、睡眠、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。一旦缺乏,就会造成内部的平衡失调。

可能会有很多人反驳说:“不,我不需要社交”或者“我不需要社交,我一个人能过得很好”等等诸如此类的话。

萨特也曾说过“他人即炼狱”。

这句话低阶的理解是:我介入了他人的因果,我好为人师去提点对方,明知对方不领情却还是替对方着急。此时的你已经介入了他的「课题」,担他之忧,顾他之虑,对方自然而然就是你的地狱。

只有你做到课题分离,点到为止,做与不做、改变与不改变都不是你操心的事,而是对方的事。此时,他人便不再是你的地狱。所以,这句话怎么理解完全取决于你自己。

阿德勒也曾说“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”,但是这句话背后也隐藏着“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”这一幸福定义。

人类是社会阶段下的产物,社会分工模式注定不能只靠个人,从心理学角度出发,人类最害怕的也确实是孤立,孤立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安全受到威胁,同时连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。 

以上,人类需要社交,也应该社交。

现在的人有部分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,都只想一个人呆在家中,并且拒绝一切社交。可能是为了自由,倘若你本身就是喜欢独处的人,那可以,也能理解。毕竟“一个人高质量的独处远远胜过低质量的社交”。

但时间久了,与他人接触的这份陌生感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畏惧和别人交流,导致无法认清真实的自己。

我所说的“独处”和“不社交”完全也是两码事。前者是清醒的智者靠独处来提高自己的力量,而后者是一个傻子拒绝和社会包括大自然的链接,且喜欢独处并不代表就是不社交。

心理学有个“土拨鼠之日效应”,土拨鼠在冬眠中醒来时,就会变得迟钝、反应缓慢,对时间及现实环境会产生错觉。大多数心理有问题的人,也是拒绝社交,不喜欢出门的人。

但长期呆在家里,人的能量会变低,思维会变得狭隘。好事、好运,都会远离你。这并非玄学,一个人长期闷着确实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控制,思维缓慢,大脑退化,行为也会更加懒散。

诚然,更聪明的人一定意味着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,对大多数人来说,“独处”是一件需要去适应的事情。但是聪明之人更容易适应这份独处,并从中找到乐趣。但这毕竟只占少数,且对他们而言,“零社交”也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针对本身聪明的少数群体,与其让他们花时间去社交去融入,不如保持适度的独处,外加偶尔的社交,对他们才更有利。

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,就应该多出去走走、看看,哪怕只是晒晒太阳,去大自然中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,都是极好的。

稻盛和夫说:人,不走出去,家就是你的世界;走出去,世界就是你的家。

一个长期待在家里的人,不和外界接触的人,就会变得没有生气。只有走出去,才会有活力。当身体里的能量流动起来的时候,一切才会向阳而生。

想要废掉一个人,很简单,只要让他长期不社交;但想要提高一个人的能量,却很难。

人类不可能单独生存,说到底人终究是群居动物,所以工作、交友和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三大课题。希望我们不要把大好时光,都虚度在了无生气的环境中。

去社交、去沟通、去表达,人类生存的文明是需要情感链接的。不要让自己长期封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,大胆且勇敢地走出去,去链接,你才会收获更多。

END

图|网络

文|Dacxi

周二 Diary 6/8 2024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