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立命之本:不执着于得失,广积福报

世人对《了凡四训》这本书的误解是了凡先生改了命格,并对此存疑。可我却觉得与其纠结本书是否教人改命,倒不如说他的一生都在积累福报,感动神明后改变了命运。

以下是我读完三遍后的思维导图,仅供参考(随缘拿取)

倘若要问一个人的福报重要与否?

那答案一定是,其重要性远超于水之于鱼、空气之于人的意义。一个人的财富、事业、家庭、健康等等,都取决于你有多少福报。

了凡先生说,一个人的福气是有根苗的,不是凭空而来的,修福积善之人,自然能后福无穷。

但是人们对于“福报”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误解。

世人认为拥有了权利就有了福报,得到了金钱就有了福报,得到了名望就有了福报,得到了仰慕就有了福报……仿佛一切的发际都离不来金钱名义等外部幸福。

这样的思想真是太危险了!

唯有积累福报的因,才能结出善果。而祸也是有因的,造恶之人,只是还未等到时机成熟,往往时机一到,自然就有收恶的果。

其实都是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因果循环而已。而如若人的一生终其目标都在追求依靠外界获得的幸福感,那都称不上是“福报”。

那是欲望。

有金钱名利最原始的欲望,那是好事,它可以化为你前进的动力,但若发展成为贪欲,它可以让你凝望深渊。

人的一生,福报皆有定数,浪费一分就少一分。若能时刻保持谦虚、敬畏之心,断恶,修善,自然能得到上天的护佑。若一心只为心中的贪欲沦为牛马,一旦形成价值观后,你身上的福报便会消失殆尽,即使你曾经是个牛人,也会把你拉下神台。

等你幡然醒悟后,才会深知真相是你所求的这些不过是一时虚伪的愿望,它只是伪装成了愿望的样子,目的是抢走你的大量福报。

都说“性格决定命运,认知决定高度”,这话一点也不假。

生活中,我们够不着的并不代表就是不存在的、不可了解的。可低阶者总认为不理解的就是没有道理的、就是不存在的。于是,本来是想积累福报的,怎料自己的无知,反而造了一身的罪业。

我们不理解的,我们就自我认知不够,也可能是阶级问题,但并不能否认它不存在。不要拿自己的认知去理解这个世界,而是要和这个世界与时俱进。

然,对于福报,也无须刻意追求。须知:不要太看重得失,即便失去,也是一种幸福。因为只有失去了,才会懂得珍惜。此时空空如也的身和心才能拾起更多的福报。

放下,是一种智慧;不苛求,也是一种选择。任何人、任何事,都不用太刻意想要得到。有时失与得仅在一瞬间。

如:你拥有了一个人,可是得不到他的心,你是选择失或得?

如:你并没有得到这个人,但对方缺钟情于你,事事以你优先级考虑?这又算失或得?

得与失是事物的两个面,就好像白天与黑夜、晴天与阴天、日出与日落。有时,人也无法分清自己究竟是得到还是失去了。最自然的自然就是任其发展,因为事物发展总有它的规律,也终有它的来去和归宿。

阿德勒说: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,不断朝着“最佳分别”努力。不断付出努力,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,可以无憾地说“与这个人的相遇、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值得很对”。

深以为然。

生活不是非黑即白,总有灰色地带,但你仍要相信所有人是美好的,因为「返璞归真」是世人最难以做到的。

与其计较得失,与其在得到的时候心怀感激,又在失去时义愤填膺,倒不如好好对待眼前与每个人的相遇,并真心对待每个人。放下自己就是智慧,放下别人就是慈悲。

上天虽有造命的权利,但是立命的权利终究是在自己手中,命里注定有一部分,那就是变数。

故,只要自己永远在积极的循环中不断修善断恶,不断广结善缘,就是在给自己积累福报。

等到善因成熟的时候,自然能收获善果。

世界可能会以痛吻我,而我却依然抱之以歌。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因?失意何尝不是得意之果?

生命何其之宝贵,我们应当珍惜。铭记:不以故意求福报而为之,方能广结善缘,终得福报。

另须知:以自我心灵是否平和宁静为原则,在得失间作出选择。

人生苦楚乃历练本心,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,即使不是大富大贵,也能小富即安。

不求,便是最好的得,上天定会眷顾你,这才是真正的立命之本。

图|网络

文|Dacxi

周四 Diary 1/8 2024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