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-流

*   

 “切断(coupure),不是对立于连续体,而是此种连续性的条件:它将它所切入的东西隐含或界定为一个理想的连续体。这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,每台机器都是机器的机器。当且仅当一台机器联接上另一台生产出流(flux)的机器时,机器才能产生对流的切断。那么,这第二台机器无疑也是一次真正的切断。但当且仅当它与第三台会理想地,亦即相对地,生产出连续、无限之流的机器联系起来之时,才会如此”(AO 36)。

 **  在《反俄狄浦斯》里,流与切断是同一个概念,这个概念既困难又关键:流不仅仅会被切断它的机器所截断,它本身就是由一台机器所释放的。因此,本体论上只有一个词,即“机器”,这就是为什么每台机器都是“机器的机器”(AO 1-2)。无穷回退(régressionà l’infini)在传统上而言是思想失败的迹象(signe):亚里士多德反对这一点,从而提出了第一项的必要性(“必须有一个停止点”);而古典时代接受这一点,仅仅是因为它使无限回退服从于上帝视角下的行动中的无穷。但在德勒兹这里,回退有了正面价值,因为它是悖论式内在主义论题的推论,根据这一论题,关系是原初的(première),起源只是配对(couplage):在成为被肯定的对象之后,回退提供了一个方法论上的担保,以抵抗奠基之幻觉的回归(这个幻觉就是,存在之中有一种实在的区分,它作为思想的超验参照系而运作)。所予中没有什么不是产物——所予至始至终都是名为“龃龉”的配对(couplage nommé «dispars »)里所涌出的强度差异(DR 117–18, 222–3; AO 322; ATP 369 ff.)。甚至主体与客体作为知觉的两项,都衍生自配对,配对在相互预设中分配两者:在此意义上,一只眼睛仅仅是一台机器的一个部件,这台机器从其关联项(光)中抽象地分离了出来。胡塞尔错失了被动综合的真正定义:它所指的正是此种配对、是这些“静观”或原初“缩合”(DR 70–9);然而,如果配对位于发生的点(point de genèse)上,后者必然会回退到无穷,这就蕴含了对无穷的复兴。被动综合这个翻新的概念以“欲望机器”的名义出现在《反俄狄浦斯》的前景,它所包含的不稳定性原则(principe d’instabilité)或变形(métamorphose)在此得以具体化(AO 26;这个原则指的就是单义性讨论里的“加冕了的无政府”)。这意味着,所予不是由诸种流所组成,而是由诸个断-流系统(systèmes coupure-flux)所组成的……也就是说,由机器所组成(AO 1;偶尔有人用“流的本体论”这个表达来总结《反俄狄浦斯》里的系统,这其实只是辩论家的匆忙发明)。

*** 为什么有切断与流的这种二元性呢?

 1  断流系统指的是“无意识的真正行动”(做出了流动(couler)与切割,AO 325),是一次配对里构成性的互补功能,而诸“部分对象”(«objets partiels»)——不再是梅莱尼克莱因所说的破碎的、已然失落的整体——是“无意识的最终因素”(AO 324),诸部分对象在配对之中彼此规定自身,一个是释放流的来源,另一个是接受器官。因此我们就不该惊讶于随之而来的悖论:来源-对象(objet-source),从它所释放的流之中提取而来。这是因为,此对象只能切入进流的对象释放出流(参见《反俄狄浦斯》里贯穿全文的口-胸机器,尤其是46-7)。反而言之,器官-对象(objet-organe)只有向另一对象释放出流,才能被加以把握(参见口的例子—AO 3,36, etc.——尤其是厌食的例子——AO 1, 325)。始终得回想起流与切断之间的相对性。

 2   “欲望造就流动,它自身流动、但也作出切断”(AO 5):切断不是与流动相对立(执行阻拦),而是某物流动的条件。换言之,流不被切断就不会流动。我们说的“切断”是什么意思呢?它恰恰是某股流的流态、它的输出,不论这股流是连续的还是节段化的,是收缩得更紧还是更宽松。这种过剩的二元论影像仍是不充分的:一股流,要么是统一的,要么依照刻画它的切断模式是不可预测的、处于变异之中。因此,切断这个概念就分化了:一种是编码式的、另一种是“分裂”式的。一种基本的误解在于,认为分裂之流是“一股克服了阻碍与编码的流”、它“不可阻挡地流动”(AO 131, 133),逃脱了每一次切断:这就忘记了机器的首要性,忘记了分裂(schize)这个词本身(撕裂、分岔的行动——AO 91, 133)。编码作为切断的风格之一,是由可选项或者排除所推动的;与之相对的是分裂,分裂是可兼析取disjonction incluse)、是相遇或者生成的特征。(德勒兹与瓜塔里没有把精神分裂还原为其临床的崩溃,而是从中提取出了一个过程,自由地生产出欲望的过程)。《千高原》借由区分三种类型的“线”,将会再次激活切断与流这组概念。(ATP 8th and 9th Plateaus)

本文译自

Zourabichvili, François. Deleuze: A philosophy of the event: Together with the vocabulary of Deleuze. Edinburgh University Press, 2012.

Zourabichvili, François. Le vocabulaire de Deleuze. Ellipses, 2003.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