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个体的奇异性

*  

我们不能接受的另一条路就是向心理学、宇宙学、神学彻底妥协:要么奇异性已然包含在个体或个人中了,要么就是那尚未差异化的深渊。只有当这个有着种种匿名、游牧、非个人、前个体化的奇异性的世界敞开时,我们最终才踏上了先验场域。(LS 103)

** 制定奇异性这个概念,是从对批判或先验式质询加以激进化着手的,个体在意义秩序里不是首位的,它必须在思想中被招致而来(个体化的问题域);意义是游牧分配的空间,这里不存在意旨的原初切分(意义生产的问题域)。尽管乍一看个体貌似就是语言或一般再现的终极实在,然而个体却预设了特定数量的奇异性的收敛convergence),这些奇异性规定了某种闭合的条件(condition de clôture),正是在此种条件下,同一性得以被界定:保留特定谓词,就蕴含着排除exclus)其他谓词。在再现的条件下,奇异性打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些可被归属到主体上的谓词[主语上的谓语]。然而,意义本身跟谓词没什么关系(“绿了”(«verdoyer»)是一个如此这般的事件,这个事件先于它变成某一事物的可能属性即于“是绿的”(« être vert»);结果,它和其它每个事件相互沟通,它独立于把它挪用给潜在主体的收敛原则。因此,生产意义的平面上布满了“游牧的”奇异性,它既不可归属、也没有层级,它反而构建了许多纯粹的事件(LS 50–2, 107, 113)。这些奇异性间的关系是发散或析取关系,但绝不是收敛关系,因为收敛蕴含了统治着个体性的排除原则(le principe d’exclusion):诸种奇异性只有通过彼此间的差异或距离才能相互交流,而意义与生产的自由游戏恰恰就存留在这些繁多的距离、或“析取综合”的过程之中(LS 172–5)。作为我们所是的个体,我们衍生自个体化的游牧场域,游牧场域里只有配对与龃龉(couplages et disparités),这是一片绝非个人、无意识的先验场域,而只有检验它不断移动的边界,我们才能重联上这场意义的游戏(DR 254, 257)。在这个层次上,一个给定的事物不再是任何事物,它只是一个奇异性,它“把自身打开,面向它穿过的谓词之无限,失去了它的中心,失去了它作为概念或自我的身份[同一性]”(LS 174, 297–8)。

*** 因此,前个体的奇异性始终与繁复性有关。但有人也许会说,德勒兹处理这个词的时候在两种可能方式间游移不定。有时候,奇异性指的是繁复性的内强“维度”,在这个说明里也能称作“强度”、“情动”、甚至“此性”;因此再分配它们就相当于为一次装配绘制出了情感地图carte affective),或者连续调制modulation)了某种材料(ATP 369–70, 405–9)。另一些时候,它们分配在某个维度的层次上,并从一个维度再分配到另一维度:它们是在伯格森式记忆圆锥上每一个程度的卓越或“闪光的点”(B 62, 100),是一场游牧分配里每一次投掷“骰子的点”(DR 197–8; LS60–1),分配“奇异点”规定了微分等式理论里的解答的条件(DR 176–8; LS 54–5),等等。然而,尚且不清楚的是,这两种处理是否真的不能合拢。值得注意,德勒兹很容易就从单数的奇异性(une singularité)过渡到了复数的奇异性(des singularités),仿佛每个奇异性早已是多了(LS 52, 297):这是因为合成繁复性的那些奇异性“以无限的程度相互地渗透”,这里每一维度都是一个看待其他维度的视角,在它自己的层次上重演所有维度。这就是“意义作为一种前个体的奇异性,或者通过他者回到自身的一种强度”的律则(LS 299—析取综合的逻辑)。此种“并合”(« complication »)只是法律上的de jure),它有待被实现:结果,只有在不同“问题”(DR 200)或异质序列(LS 53)之间相遇的前提下来执行“一个个地去重演奇异性”,创造性地投掷骰子,才能够实现再分配。由此就有了学习理论(théorie de l’apprentissage)与“有一个理念”意味着什么的理论(DR182–200—这段文本极度困难,但理解它又非常关键;比较这段和F 84–91),这早就走上了《千高原》里讨论“诸繁复性之繁复性”(“生成”理论)的那条道路了。

本文译自

Zourabichvili, François. Deleuze: A philosophy of the event: Together with the vocabulary of Deleuze. Edinburgh University Press, 2012.

Zourabichvili, François. Le vocabulaire de Deleuze. Ellipses, 2003.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